Saturday, April 9, 2016

Fwd: PY_隔夜菜、豆漿、可樂、牛奶,院士逐一“平反”,不讓它們背黑鍋(再發)


PY_隔夜菜、豆漿、可樂、牛奶,院士逐一"平反",不讓它們背黑鍋
 
『導讀』
 
  不知道從何時起,"食物""致癌"兩個詞被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,
 
只要在搜尋引擎中輸入"食物""致癌"兩個關鍵字,
 
電腦螢幕上就會彈出成千上萬個關於相關頁面,
 
可樂、速食麵,甚至牛奶、豆漿,
 
這些我們常吃的食物都被冠以"致癌"之名。
 
事實果真如此嗎?
 
對此,《生命時報》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、
 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,
 
總結出最容易被大眾誤解的幾種"致癌食物"
 
並請多位專家逐一解讀。
 
隔夜菜
 
隔夜菜致癌說法的支持者認為,
 
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,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。
 
真相:
 
陳君石表示,
 
"隔夜菜"因蔬菜種類的不同,
 
在保存不當、存放時間過長的情況下確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。
 
不過,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,
 
只是可與人體攝入的
 
其他食品、藥品、殘留農藥中的次級胺反應形成致癌物——亞硝胺。
 
  同時,是否致癌還要看有多大劑量。
 
實驗表明,
 
隔夜菜雖然亞硝酸鹽含量略有上升,但含量有限,
 
對人體健康並不會構成實質的影響。
 
速食麵
 
關於速食麵有害的種種傳言從未間斷:
 
有說速食麵含防腐劑、抗氧化劑,吃多了會變成"木乃伊"
 
速食麵碗壁上有蠟層,被吃下後會堆積在人體內導致癌症等。
 
真相:
 
陳君石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
 
速食麵雖然算不上什麼健康食品,但關於它的"有害"傳言也並不靠譜。
 
速食麵中的防腐劑和抗氧化劑都是常規食品添加劑,
 
安全性是經過科學評估的,只要合法使用,並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。
 
至於擔心速食麵的碗裡有石蠟也是杞人憂天。
 
現在速食麵生產中所用的紙杯其實是聚乙烯塗層紙杯,
 
這種紙杯它能夠經受泡麵時的溫度,
 
還有非常好的隔水效果,而塗蠟杯早已被淘汰了。
 
消費者需要明白的是,
 
吃得是否營養主要還得看食物是否多樣化,
 
只吃速食麵營養並不均衡,但是也不會致癌。
 
豆漿
 
有傳言說,豆製品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,可能引發女性乳腺癌等。
 
真相:
 
其實,豆製品裡的植物雌激素並不等於人體雌激素。
 
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主要是大豆異黃酮,
 
它有雙向調節作用,體內雌激素低了它彌補不足,
 
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準下降有關的疾病,
 
如更年期綜合症和骨質疏鬆;
 
雌激素高了,它會起到抑制雌激素的作用,可預防乳腺癌。
 
  因此,大可不必擔心喝豆漿會導致乳腺癌。
 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薦
 
每日食用30–50克大豆,相當於喝800–1200毫升的豆漿。
 
可樂
 
可樂致癌的說法最早來自美國一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
 
"美國公眾利益科學中心"CSPI)發佈的一份公告,
 
它稱可樂中的焦糖色素含4-甲基咪唑,並稱這種物質可能致癌。
 
真相:
 
其實,焦糖色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色素,
 
生產過程中的確會產生副產物——4-甲基咪唑。
 
  科學界對焦糖色素的安全性研究相當充分,
 
美國和歐盟等國家中把它作為很安全的食品色素。
 
至於其副產物4-甲基咪唑,
 
美國FDA評估後不認為這種物質能給人體健康帶來威脅,
 
只有當一個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樂時,
 
才能引發致癌風險。
 
微波食物
 
曾經有一篇名為《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》的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。
 
文章指出,
 
微波爐加熱會讓食物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,產生人體不能識別的新分子,
 
這些奇怪的新分子具有毒性,甚至可能致癌。
 
真相:
 
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指出,
 
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,
 
食物本身並未發生化變化,不會產生致癌物。
 
  國家家用電器品質監督檢驗中心綜合檢驗部主任魯建國也表示,
 
品質合格的微波爐都經過了嚴格的檢測和反復實驗,
 
其微波洩漏量和所產生的輻射都是在國家規定的標準範圍內,
 
正常使用,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更不會通過其加熱的食品帶來危害。
 
消費者更應關注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,
 
如忌加熱時間過長,
 
忌將普通塑膠容器、塑膠袋等放入微波爐加熱,
 
忌使用封閉容器,
 
忌加熱雞蛋等帶殼的食品等。
 
牛奶
 
牛奶致癌的說法一直頗為流傳,
 
其中一個說法就是,
 
牛奶中的IGF—1可以刺激癌細胞生長與繁殖,引發癌症。
 
真相:
 
陳君石指出,
 
IGF—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,
 
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,
 
對人體血糖控制、生長發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。
 
人體本身也含有IGF—1,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。
 
而牛奶中IGF—1含量約2.45納克/毫升,遠低於人體內的量。
 
目前科學界評估認為,IGF—1並不致癌。
 
還有說法稱,牛奶中的酪蛋白會致癌。
 
它最早來源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"大鼠實驗"
 
大鼠被餵食致癌物黃麴黴毒素的同時,分別餵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,
 
結果顯示酪蛋白相對更易促進黃麴黴毒素誘發癌症。
 
  陳君石表示,
 
黃麴黴毒素本來就是致癌物質,
 
沒有它,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生癌症。
 
所以,不能用這個動物實驗來類推奶類的致癌效果。
 
事實上,牛奶中富含鈣質,而且容易消化吸收,每天喝有利於補鈣。
 
蘑菇
 
一篇名為《蘑菇還是少吃一點吧》的文章曾在微信朋友圈裡流傳,
 
文章稱,
 
一名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、研究真菌的博士說,
 
蘑菇雖好,但它對鉛、汞等重金屬的富集能力強,
 
最多可達到100多倍。
 
真相:
 
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藺新英教授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
 
和某些食物相比,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確實高。
 
但蘑菇是否重金屬超標主要與其生長環境有關。
 
現在市場上出售的蘑菇
 
大部分是在含棉籽殼、麩皮等一些農林副產品所配製的培養基中生長的,
 
因此,它們接觸重金屬的機會就特別小,更談不上重金屬超標了。
 
  另外,蘑菇內含有多糖,
 
這種成分可以抑制重金屬的解離,使之在體內無法成為離子,
 
因此很難被腸道吸收。
 
所以即使人吃了蘑菇,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小。
 
不銹鋼杯泡茶
 
去年12月,有媒體拍攝視頻稱,
 
用不銹鋼杯子泡茶72小時之後,杯子出現了"腐蝕"
 
因為不銹鋼中含有毒重金屬鉻,會釋放到茶水中。
 
真相:
 
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說,
 
要腐蝕不銹鋼並不容易。
 
不銹鋼在強腐蝕條件下泡足夠長的時間,才可能出現肉眼可見的腐蝕結果。
 
  而茶水接近中性,離子強度也很低,幾乎不具有腐蝕性,
 
更不可能在幾十個小時內導致可見的腐蝕。
 
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積在杯子上,被當成了"腐蝕"
 
另外,
 
不銹鋼在某些情況下才會被腐蝕,
 
並有部分鉻溶出,但含量極少,
 
日常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食具不必擔心。
 
(本文選自《生命時報》)



No comments: